前言:
踏入了2014年,還沒有寫過第一篇文章,皆因在朋友幫助我下,正設計我個人的新網站 (www.davidmusiccenter.com/)。我希望的網站不是純為做宣傳,買廣告,找生活。所以,我的網站也收錄了我這兩年多所寫的大部份文章和詩詞。將來,我也會在新網站陸續發表我已前出版過的有關音樂的學術論文。
當然,我暫時不準備取銷這個個人網誌。各方好友,讀者,仍然可以透過這個網誌,看我的寫作。不過,我也會同時發表我的文章於私人的網站。因此,我也懇請各方有心之好友,抽空流覽這個新網站,予以支持。私人網站的成立是有需要的。或許有一天,google 會像 yahoo 一樣取銷免費的個人 blogger,如有自己的網站,我的文章就不至於沒有發表的渠道。因為,我是算自己是半個藝術家,作家和作曲家。
既然開了新網站,是為了延續發表個人的寫作,因此,這新一年的第一篇文章,就以文字為題,自由發揮一番。
電影 ‘偷書賊’,就啟發了我這篇文章。
正文:
如果有空閒時,我倒邀請各方好友,去看一套電影名叫 “The Book Thief”, 中譯 “偷書賊” 。當然,閱讀原著小說也可。據說小說也是真人真事改編。
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次大戰時,一位愛好閱讀,真正了解文字意義的無限與無價的德國九歲小女孩的事蹟。專欄作家高慧然也用了兩天的專欄去談她對這齣戲的感受。
我早前去看了電影。在看之前剛好收到一位學生的電郵 ,也道出了她對這戲的欣賞,並說這電影很感人。
電影的中心思想,是道出文字本質的價值。文字是甚麼? 為何能長存於人類歷史當中? 有人類存在,看來就有文字記錄。或許有些人認為,文字只是人與人溝通的一個實體記錄。小學課本常說是因為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忘記了與別人談過的說話,又或對事物的善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了文字,以此作為實體的記錄和憑據。
可是,電影再次提醒我們,文字的存在和人類思想的永恆是息息相關,永不分離的。人與動物禽獸的最大分別,就是人類是有思想的,所以思想是無價,也因此,文字同樣是無價 。小女孩無錢買書,所以偷書,就是為了閱讀别人的文字。她深知,如果她懂得閱讀文字,就可以進入别人的內心世界,了解別人的感情和思想。這價值是無其他東西可比擬的。如果她懂寫作,她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字,與別人建立一個可以互相共享的思想和感情的世界。這是現代的溝通工具如 whatsapp,wechat,手電等不能取代。
我且不論這電影是否戲劇化了小說的情節,但好的小說,又或電影,總留有精警的句字或對白,可堪回味。戲中或是原作中有一句對白精彩之極。可惜很多看過電影的朋友都錯過了。現願與各位分享。
戲中的男主角是在大戰期間被 Nazi (納粹德國)追捕的 Jew (猶太人)。他躲在女孩子家中的地牢生活。可能是為了解悶,他每天都鼓勵女孩閱讀,表達和寫作。他每天在不見天日的地牢裡,鼓勵女孩給他描述當天的天氣怎樣。他不準許女孩只直述每天天氣的狀況,如今天天晴,或今天下雪等。他要求女孩用比喻去形容天氣,如今天陰霾,她就要說 “today is thunder dark.”,而且他更要女孩用說話式的文字去表達自己在這種天氣下的感覺和情緒。是! 用文字講出自己內心感情。
他教女孩怎樣用文字表達的方式,和我教學生寫音樂文章都很相似。就是多用比喻去表達,用比較去作樂曲分析。他不止用口頭鼓勵女孩多閱讀,還送了一本空白頁的記事薄給女孩作禮物,鼓勵她要寫作,要用文字記下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好景不常,Nazi 的蓋世太保要搜屋捉人,為了確保女孩一家的安全,他一定要逃走。
臨行前,女孩捨不得這個後來是她一生的摯友的離開,就死拉著他的手不放,但男主角(比她年紀大很多) 卻對她這樣說:
“You never lose me. You can always see me in your words.”
“妳並沒有失去我。妳總能在妳的文字中見到我。”
他說這話的意思,不是單單鼓勵女孩寫下自己對摯友別離的思念。而是提醒女孩,每逢她用文字寫作,每論在寫甚麼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這個曾經教導過,鼓勵過自己的摯友。只要女孩繼續寫作,無論他日後是死是生,’他’ 是永遠地活著,永遠地陪伴著自己。
男主角離開後,女孩就發現牆壁上寫著: Writing! (寫作!)
所以,女孩就鼓起勇氣,用朋友送的空頁薄,開始用自己有限的文字寫起第一篇日記。
過了不久,現時十四歲的女孩的雙親也在一次空襲中死去了。像很多戰時的孩子一樣,女孩也變成了孤兒。朋友死了,父母也死了,唯一陪伴寂寞的自己,就只有閱讀和寫作。
這使我想起二十世紀的哲學家維根斯坦就文字的價值就曾這樣評論:
“文字是思想的載體”
“Word is the vessel of thoughts.”
在這裡,我也就這句話添意如下:
“文字不單是思想的載體,也是感情的容器,思念的補償”
” Word is not only the vessel of thoughts, but also the container of affection, the redemption of the missing.”
女孩子長大後,成為了一位作家,與男主角的友誼,就像她的年歲一樣長久。
突然,我發覺我喜歡文字和寫作,也與似同感。
全文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4-03-06 (published)
前言:
送禮物的確不容易。雖是說物輕情意重,價錢不論。可是,要送得有意義,不論物品是有記念價值或是有實用價值,選擇哪種禮物才能平衡這兩種看法,令其更有心思,卻是頗費精神。因為,禮物如果是強調實用性的,就很難帶有深厚的記念價值。因為這類物品,大多是用完即棄,消失無影,這可真是物過情輕。事實是,隨着時間過去,接受者也很容易忘記誰是施贈者,贈送的人可能不希望結果是這樣。可是,另一方面,禮物如果是以記念性,和表達情意為主的,對接受者也帶來現實的問題不少。因為香港地寸金尺土,擺放禮物一段時間後,就慢慢的發現,家裡就沒有多餘空間可以再放更多。結果禮物又是被收藏在抽屜裡。不過,話得說回頭,這類物品大多是裝飾性,應該是擺放出來才有價值。如果要搬家的話,對於這類禮物,可真是難捨難留。再者,裝飾性的禮物,多數是很有獨特風格品味的。贈送者也不知接受的朋友喜歡與否。單就顏色而論,就考起人。最近,送了一份禮物給遠方朋友,也有很多感觸,原來真是兩難。
正文:
選擇禮物時,費的時間真不少。心想當然最好是同時又有記念性和又實用性的禮品,但價錢又要合乎中道。仍是那句老套話,物輕情濃嘛。所以,花了一段時間挑選,最後是選定了。但問題竟是顏色。總覺得顏色是很屬個人口味愛好的。可是,並不稱楚接受的朋友的愛好和風格,再者,知道朋友是懂繪畫,所畫的畫也不差,至少我覺得幾有個人品味和風格。真沒想過,要選對顏色,是對方喜歡的,竟然是個大大的難題。更不幸的是,這個禮物也很著重顏色和個人品味。如果選錯,接受者可能提不起勁用,這就可惜了。所以,匆匆打了短訊詢問,得到的答案是可看看配搭哩,無所謂的。這可真惨了。答了等於無答。猶豫了好幾個星期,時間也不能再等,就選了自己也大多會後悔的禮品送過去。幾天後,對方收到了,禮貌的道謝。可是直覺告訴自己,顏色是選錯了。純色是錯誤的選擇。選純色就只因記得以往對方曾說過口味是不喜歡複雜,只喜歡簡單。
這時,心想既是自我推許為文人雅仕,隨後便補了古近體詩一首,算是自嘲,也是添意。
此物無言卻有情
盼於寒夜送溫馨
嫣紅雖未盡君意
還望展眉露笑聲
詩就寫完了,結果是聽到笑聲與否,都不再重要。贈送禮物,當然喜歡接受者歡顏,不喜歡,又能怎樣。說起討人一笑,也記起很多年前有個朋友,希望跟女朋友見面時,送上一份純心意,不含任何金錢價值的禮物予對方。一方面希望對方意會其濃情厚意,另一方面,也算是給對方一個意外驚喜。原來他想親自為其朋友最喜歡的一首英文歌填上中文歌詞,帶朋友到一個幽靜的地方,然後唱給對方聽,兼向對方表白。當時還未流行 Karaoke,所以做這些安排就頗費心思。首先,當然就是填詞工作。然後就練歌,背歌詞,錄音樂等。問題來了,我朋友是不懂音律,又無文采,怎樣填上能向對方表白之心意之詞呢?
結果,當然求救於當軍師的我。
於是,我們就在電話裡一起 (其實全部由本人包辦) 為 Reality 這首當時很流行的英文歌填上了歌詞。
偶遇 (調寄 Reality)
是我踫着妳
是我偶遇妳
相識的一刻是無拘
樂意接受妳
樂意接近妳
願這快樂此世盡記取
風來不再感困憂
人生總不免多唏噓
能共妳一起進退
尋找每個妙趣
從今去譜寫新詩句
結果如何? 想不到就是這數十年後的翻版。朋友的女友的反應就是,Ha Ha 兩聲…. 幾得意啊! 禮貌的回應一句,就不再提了。禮物的記念價值果真不及實用價值了。朋友真的後悔,就說 “早知買隻戒指送俾佢啦。”
這事以後,朋友和他的女友拍了一段時間的拖,最後還是分了手。現在,我相信各人都是名花有主,繼續生活。
所以,對人生的際遇,我還是這句:
豈能盡隨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全文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12-13 (published)
前言:
讀者是否認識高慧然,又或蔣云? 我知道有關她們的,就只是她們在報刋上的專欄。我喜歡她們的寫作。如我沒有記錯,高慧然是一位醫生,但當她寫有關愛情,戀愛的文章,處處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敏銳與細緻,很有味道。而蔣云的寫作風格就帶有若干激情,對愛情在現代生活裡所碰撞出的張力,毫不留情地刻畫出來。把她的文章看後,心裡的悸動仍常常久久未靜。我還記得她們最近寫過有關愛情的文章,讀後使我不禁自問,何為真愛?
正文:
一則外地新聞為這篇文章展開序幕。
据報章報道,話說有位丈夫患有重病。五年來做了七次手術。但當他第七次完成手術後,由於痲醉太多次,亦太久,他的大腦記憶和神智受到傷害。當他醒來時四處張望,發覺樣樣都很陌生。更甚是竟然對正在照顧自己的妻子,完全沒有記憶。還已為只是一位漂亮的護士小姐在工作而矣。
這是可悲的嗎? 世事往往出人意表。雖然所有往事都忘記了,他對妻子已沒有任何印象,也應該是沒有任何愛情感覺,但這位先生卻對近在咫尺的美麗女子一見鐘情,還深深地愛著她。 這個結果是好事嗎?
想深一層,他對她再一次產生同樣的愛情,沒有兩樣,可是緣份使然嗎? 真的不能解釋! 這愛不可能是丈夫的忠誠,因為他已是失憶了,面前的人就只跟一個陌生人沒有兩樣。所以,這樣的愛情神奇嗎?
這則新聞所言的是真事。我想這似乎在說,真正的愛情,是跟我先前寫過的緣份有關。這位先生在醒來後甚麼也沒做過,今生為這緣似乎也沒努力過甚麼,倒是太太像是要償還這先前結的緣,無悔地照顧在病牀上的他。所以,這也是緣!
看來這莫非是……
煉百世始能共舟,
修千載方能共枕。
…………
顰盈耳語枕詩畔,
還予消遙萬世生。
…………
高慧然在報章上講述過一個故事。
話說國王有兩個漂亮的女兒。她們都有一個本事,就是可以將自己流出來的眼淚變成黃金。真的是眼淚值萬金。
後來兩位美麗的公主都嫁給了兩個貧窮的人。
一年後,國王去探望兩位自己深愛的漂亮女兒。
國王到了大女兒的家,發覺女兒住在一座金碧輝煌,豪華萬千的宮殿裡。女兒出入更是奴婢成群,伴隨左右。吃的是山珍海錯,穿的是錦繡衣裳。國王很是滿意,覺得自己女兒很幸福,沒有嫁錯郎。所以,還大大稱讚了女婿。
可是,當國王來到了小女兒的家時,情況卻截然不同。小女兒的家仍是家徒四壁,小女婿仍是一貧如洗。吃的三餐仍是醎魚清菜,穿的仍是舊年的破爛衣裳。國王見到後非常忿怒,覺得小女婿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女兒。於是,國王捉拿了小女婿,大興問罪之師。問他為何仍是這樣?
小女婿戰戰競競地回答: “我是深愛著你的女兒啊! 我從來捨不得她哭哩………… “
朋友們,這兩位女婿,誰更愛自己的妻子? 誰更表現真愛?
…………….
高慧然也談及她的一位女性朋友的一份經驗。
她的朋友認識了一個風趣幽默的男子。由於這男子很懂說笑,又經常逗她開心,日子真的是過得十分愉快。高慧然的朋友自然地認為他是真命天子,此生非君不嫁了。
可是好景不常,高慧然的朋友遭遇了人生有使以來最大的困景。在跌落到這人生谷底,最需要溫暖的安慰和真誠的鼓勵的這段歲月中,這位風趣幽默的人卻突然消失,不見影踪。可真是能共富貴,卻不能共患難。
高慧然那極度失望的朋友可說是眼淚都流盡了,才慢慢從新站起來。驀然回首,這才驚覺,真愛不一定是來自那常常能令自己開心的人。那能陪伴自己,互相扶持地走過人生最崎嶇的路的人,才算是真愛。
看來真愛仍需付出努力地結緣,無私的,默默地在身旁守護著……..
朋友們,你同意這是真愛嗎?
…………..
蔣云所論述的第二份經驗卻帶來無限感慨。
話說蔣云的一個男性朋友五年前因誤會和自己的初戀人分手了。五年後,他也結識了新的女朋友,最後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當他正準備通知各親朋戚友結婚一事,看著朋友的名單時,偶然發覺前度初戀的電話仍未删除。於是他不經意的發出了那五年來首次的信息。
出乎意料,前女友竟回覆自己,還相約見個面。朋友欣然答應,也想這正好能將請帖送上。以後的事,可想而知,就是造物弄人。五年相隔,相方都成熟了,比前卻反而更有密契,更加合拍,更加關心對方,更加珍惜對方。自己這時才發現,那初戀的情感,不但仍在,還更深,更濃。怎辦? 婚是要結的,但新娘卻不能是這個。那份無奈就從前度女友在接到請帖時所說的話可見一斑……
她問: “你現在……開心嗎?”……………
看來人是對的,卻在錯誤的時間上碰著了。這就叫無奈……..
這一剎的感覺,正好套用自己的詩作來描繪:
醉過方知酒濃
愛過始知情重
失過才懂珍惜
哭過才明心痛
“妳” 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留在妳的夢……..
(全詩請看我上一篇文章 詩,樂,夢)
所以,看來真愛有時只能留在夢中,留在回憶中………
何為真愛,可能永遠也沒有一個絕對答案。
Finished…….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11-07 published
前言:
葉明媚博士的詩 “消遙 ” ,就如其人一樣,可堪是風華絕代。我喜歡用的一句形容片語 “幽幽的擁容”,就是想起她的詩和影象而創出來的。她的“消遙 ” 起頭的第一段詩是這樣寫的:
煉百歲方能共舟
修千載始能共枕
千載前枕落的一船相思
從烟遠無詩的古代
撑往今生
細語喁喁的夜……
很美吧!
我在二十多年前讀這詩時,心裡就悸動不已。
於是借其意境,寫下了我第一首對 “愛情” 這奇妙東西的感想的古詩。
百載同船千共襟
幾番修道始緣深
顰盈耳語枕詩畔
還予消遙萬世生
……….
緣,不是如小說所言是由天註定的。反之,是須要人為的不斷努力和付出,方成正果。
如果要結為夫婦,真的如葉詩所說,要付出千載修行,要成為知己而共舟,也要煉百歲方成,那麼,能成為師生,能啟迪自己一生的緣,雖說此緣可能只是某人生命旅途中的一個短暫驛站,可是需要雙方修道多久呢?
作老師二十多年,竟還收到學生這樣的一封來信,實在感動難言……..
正文:
只是有緣上過一次葉博士 (她是民族音樂學的PhD,也懂彈奏古琴) 的堂。當時是聆聽她解說中國古代美學,從中國傳統舞蹈和繪畫看何為意境。那是二十多我前的事了。我並沒有緣跟她說過一句說話,她也更不知我的存在。可能跟她的 “緣” 只是修過數載吧了。
後來她請了當時在香港甚有江湖地位的老前輩作曲家林聲翕先生(林老師是我當時的作曲老師) ,為這首 “消遙” 譜成藝術歌曲用廣東話演出。當時我就想,”死啦!”。坦白說,林老師不是那些善於表達深情的作曲家,特別是寫那些浪漫愛情的曲調。
我現在也不便評論這首歌曲。
只知道後來葉博士移居法國,也沒有聽到她的消息。我偶爾會翻閱她評論古琴的書和她寫的詩,可能跟她的緣就是到這裡為止。可是,每逢我寫作時,用到在前言中提及的一個片語 “幽幽的雍容” 時,我就會想起她的風姿。說起這個片語,來源是來自葉博士原詩中的一組短句: 我雍容地以幽幽瞳靈,千千明媚,還你以一生的消遙……“。
真的很美,很美!
我這 “幽幽的雍容”,不是形容華麗,也不是描寫貴氣,更跟這些庸俗的形象扯不上關係。恕我詞窮,不能以文字解釋其含意。請讀者自行體會。在我的寫作中,用過這組詞三次。兩次是用來形容一群人去完成他們的特別工作。只有一次是用來形容我的一位學生的氣質,她當然是個女孩子。
離開了做學生的生涯,既當了老師,當然也教過不少學生。
在現代生活中,為了糊口,教學也不免要收學費。但學費還是小事,不收也沒有關係。總希望能有緣教導一些有潛質,特質和氣質的學生。可能在她們的漫長人生旅途中,上課的時日就只是一個驛站而矣。這也不打緊。就好像與葉明媚老師結的緣一樣,雖是短暫而久遠,卻對我的思維有一定的影響。我的 PhD 研究,就包含了中國傳統文人美學。還引用她的著作哩。
最近的教學生涯裡,又讓我再一次體會到師生的緣。緣是認識,是”因”,那麼,要結果的話,是要人有多少年的付出,執著,和努力呢? 不收學費就可以嗎?
thank u for ur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i cried a lot about it……
but now relieved a lot
i will always remember what u said and encourage myself
although now i cannot change parents’ decision
but i will use my own way to persevere:)
anyway,
always put your words FIRMLY in mi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ith you to learn music
it will hv the opportunity.
pls take care of urself
i will always contact u and send my work to u
feel free to find me
這位想學習創作的女孩子,雖仍是年輕,仍是學生身份,但已經具備了當一位藝術家所需的氣質與感情。
無論將來她所走的路會變成怎樣,我將來還會有緣見她與否,這些也不再是重要。認識是緣,也是”因”,但 “果” 就未必是如我們所料的一樣。可能我們為此緣所修的道,就連一年也沒有,何談百載………
這也使我想那位 “幽幽的雍容”,求學的過程,也算是順利,還有背後的支持,不知道她的路走到最後,會變成怎樣!
不過,無論如何,師生之緣倒是結了。可是,不知此緣會延多久? 共舟渡河,也總會有下舟的時候……… 是十載,還是百載….…,又或只是數載,就取決於雙方能否珍惜而矣。
今天,有太多自稱是藝術家,是作曲家,但太少擁有當藝術家所擁有的感情特質和藝術氣質。
除了創造力以外。我常說:
畫家應該對色彩光暗天生敏銳
詩人應該對人性感情天生敏銳
作曲家應該對聲音和情感表達天生敏銳
不然的話,做個欣賞者好了。
藝術與人,也是緣!
所以, 要珍惜這緣。
…..全文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09-10 (published)
前言: 在分析藝術作品時,不論是音樂,繪畫,文章,詩詞,電影和劇集也好,究竟可以用甚麼準則去衡量作品的好與壞呢? 你可以說有很多藝術分析理論,不論深淺,都可以應用,都是合適的。但如果我們只考慮就這麼一點點,就是找個簡潔易懂的準則去探討作品如何能牽動自己的感情起伏,從而使作為欣賞者的自己能忘我地投進作品的美學世界裡; 那麼,對於我來說,”深情與摯誠” 這條準則,無疑是可靠的。
“深情與摯誠” 是我中學時代所學的第一個文學分析理論。今天的中學生應該不知道這篇文章,因它不是應讀的範文。但它卻陪伴過我踏遍無數各種各色藝術作品的內心世界,探討了,領悟了自己從未想過的,未學過的,未明白過的情感哲理和人生美學。
謝謝那兩篇一英一中的短篇故事和隨筆 — I Love My Sister 和 LKF。在寫作修辭的技巧上而言,這兩篇可能只算是入門水平的作品,卻能激動了我去提筆重寫那我已很多很多年,沒有寫過的舒情散文和小品隨筆。誰說只有洋洋數萬字的學術論文才是有貢獻的,有價值的寫作? 那能觸動心弦的,摯誠的,何嘗不能醉人心窩,縈繞心頭,讀後仍能留下一臉淚水! 藝術分析理論中的移情作用,是可以發生在欣賞者的身上。
真的很多年了! 近十多年所寫的全都是學術性文章。
正文:
對於粵語流行曲,仍是喜歡那舊歌,想我是老了! 現在的流行曲歌詞,文采欠奉,文筆又不夠,雖感情是有的,但沒有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如何能負載真摯的情感。正所謂情不真,意不誠,那有佳作。簡單來說,文學理論 “深情與摯誠” 這個衡量準則,就是看看文章或歌詞所表達的,是有沒有流露出真摯的,不造作的誠懇感情,從而打動人心。
林夕為周慧敏所寫的一首歌,你還記得從前嗎 (可能在這張大碟中全不起眼),所描繪的感情世界使我想起那篇 I Love My Sister 短篇小說。是! 是一份摯誠的感情,主角是澄來的嘛!
我的填詞老師盧國占先生曾說過,創作只忠於那一剎那的真摯感情。我不曾完全明白。二十年後,直至我在大學研究音樂和美學意義時,頓有所悟。在欣賞作品時,不須拘泥於每個音符,每句句子,或每一段的文章在訴說甚麼,是否在帶動感情。作品感人的地方,能使人難忘的,感情揮之不去的,往往就只有那幾個片段 (fragments)。原來欣賞的,也是那一剎那的縈繞心頭,美的反應也就是存在那短暫的瞬間吧了。
你還記得從前嗎 這首歌可能並不是佳篇,但佳句就肯定有。我亦想起盧國沾老師所說的遺憾: “寫了這麼多年歌詞,作品就只有佳句而無佳篇。”
可是,我認為如果聽者真的能受到那幾句佳句所感動,又能感受到那份一剎那傳送來的深情,這已足夠。也表示這不再是首令人遺憾的作品了。
牽動了我的思潮的那幾句,林夕是這寫的:
(女) 是否情謎和依戀,不足夠將我活埋,還是彼比相愛不等於了解。
若果是我根本看不懂你世界,寧願你我永不長大,
…………….
無奈幸福比青春跑得更快。
但記得從前從前儍氣話,想起你與我的家,
彷彿已是最美滿的畫,擺到面前實現時像笑話。
讓我們走進這幾句歌詞的感情世界看看。隨著女方長大成熟,看見的愛情世界不一樣了。男方看來在感情方面,還是停留在起初熱戀浪漫的 puppy love 階段。她真的越來越看不懂他的世界。起初熱戀的浪漫是不足夠將自己對情愛的理性追求完全掩蓋,這是多麼可悲。成熟,自省的結果在婚姻中是值得嗎? …….
我個人很喜歡那句: 無奈幸福比青春跑得更快。這句比喻就只用了一個動詞,就點出了初戀的幸福離開得很快。
在感情上,她還愛他嗎? 答案很清楚。這是深情的表現。在現實生活裡,你可曾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很多是嗎? 可是,人真的能不長大嗎?
時間永遠是自省的催化劑。感情的張力也由此帶動。人生的張力,也往往從人懂得自省開始。
這又使我想起譚詠麟的遲來的春天。作詞的是向雪懷先生 (原名是陳劍和)。
我其中最欣賞的佳句是:
誰人將一點愛, 閃出希望,
…………
從前的一個夢,不知不覺再戀上。
遲來的春天,不應去愛,無奈卻更加可愛,
仍由得它開始,又錯多一趟。
真的! 詞中主人公的處景,可能是我們朋友的真實經驗。但這一種特別的感情,是 ‘閃’出來的,也就是從來沒想過,無期望過。所以,感覺是真的,是誠的。
可是,有時對人對自身感情自省的結果,並不一定像尹恩惠在 對我說謊試試 一劇中,可以為自已舖展幸福的未來。對這個年紀的人來說,能把握和珍惜閃出的 ‘愛’ 已是太奢侈了。
從前明白這首歌的情感世界在說甚麼,現在感受到這個情感世界是甚麼樣子。
詞中的主人公所感受的,全在這一個 ‘錯’ 字。張力也在此。理性上不能做,但感性上卻禁不來。所以仍是錯了。所以,我常常犯錯。
主人公的理性是:
強將愛去淡忘,矛盾繞心中,沒法奔放。
…………
最喜歡的是這兩句:
面對的彷彿多麼渺茫,更加上這道牆,
圍著我,縱有熱情,難再開放。
宋代詞人柳永那首雨霖玲有三句是這樣的:
便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真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評論柳永的詞乃第二高境界,這可沒錯。其詞感情真摯,深邃動人。
文字雖沒有柳永的好,但向雪懷的 ‘縱有熱情,’難再開放’ 也流露出近似柳永這份誠意。
如加上這道 ‘牆’,又如何? 感情的張力會更大嗎?
這道牆是甚麼? 是年紀麼? 當然是。但還有甚麼?
可堪回味的就在此。可以有更多。背景,地位,家人,朋友,社區眼光,道德規限,倫理標準 …….,又或是要對多年陪伴的另一半應盡的情義等。
縱然有萬種能擦出愛情火花的因素,卻也不能…..…
所以,
便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份感情是真的,深的,摯誠的,但如何? 人又能怎樣? 有誰可對之傾訴。
打動人心的,就是這樣的作品。
轉回林夕的歌詞。
副歌真的是感情真摯。在現實生活裡,兩人結合,從各自的路,匯合走上同一條路,雖說是絪緣際會,不經過理性上的自省而選擇,只隨感覺而行,但就如林夕所描寫一樣,彷彿看來是最美滿的畫。 可是,現實的相處卻是另一回事。當擺到面前實現時就像笑話。請停下來想想,環顧四周,這又豈不是我們的真實體驗麼?
雖是比喻,也是真誠的描寫。你看過印象派的畫嗎? 試過走近三呎來看嗎? 遠看是美極了。但近看是……
不用提…… 像是所有汚點都放大,影象也不清楚。
所以,如果你想學會用心做分析,不是只用大學所教的理論做分析,首先請從自已的感情世界開始,學會開放感情,用心去感受,去觀察,去檢示。學術上的分析理論只是幫助我們選擇分析角度,找出成份元素和結構吧了。
就如澄的學期論文有關貝多芬交響曲的詮釋,始終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所言,在感性分析上是有所 “隔”。只因作者未能真正用到內心去感受領悟樂音,只用頭腦去了解樂譜的技巧。
I Love My Sister 裡的角色的感情世界 (不是情節舖排),就如林夕這首歌的主人公的對換,角度也是從未成熟的女方那面而出發的。但在描繪到當女方驟然發覺愛人所愛的是自已的姊姊時,那份失落的感情就流露出女性獨有的那份內斂和深邃,感情倒是真摯。令人可堪回味的,我看還是女方那還未成熟到能了解男方感情世界時所散發出的純真和浪漫,應不是澄嘛! 我特別欣賞這個天真得儍裡儍氣的小女孩,就連與愛人約會也要姊姊相伴。在她的感情世界裡,倒是分不開蘿漫蒂克的愛和相依為命的親情的愛。要知道蘿漫蒂克的愛戀是含有健康的嫉妒。這是對的,合理的; 是帶有承諾的,有責任的,有情義的,因為這情感只是屬於兩個人之間的,是不能包含外人。這跟其他形式的愛有所不同,更遑論是相依為命的親情。
可是,這又使我想起那個看似擁有無限精力去表現愛的鈴木保代美,在 東京愛情故事 (80年代柴門文的著名漫畫改編的劇集) 一劇裡,就是不懂區分何為男女的真愛 (蘿漫蒂克的愛) 和 博愛 (對其他人表現的仁慈和關愛)。結果,始終都未能與真心相愛的男主角開花結果。在感情生活上,為自己帶來無盡的思念和遺憾。所以,鈴木保代美的愛,正如劇中的對白所言: 愛是很疲累的。儍裡儍氣的小女孩的愛戀也會很疲累,不是嗎?
我看兩位主人公不同之處,只在於 I Love My Sister 的女孩在感情上是在成長階段,還未成熟,但她終有一日會成熟地處理感情的事。而東京愛情故事 中的鈴木保代美則是性格使然。她永不會以理性去整理自己的感情。她不是不成熟,反之,在劇中她更是處事能力很高。但在愛情上,卻又那麼天真,那麼幼稚。
又再次回到我們的純真女孩。
話說當小女孩偷看姊姊電話訊息,發現了心愛的人原來是喜歡姊姊時,感情的張力就顯得格外高漲了。這裡所描寫的雖然帶有戲劇性,但對我來說,卻很真,因為我認識作者,所以看到這段描寫時,彷如歷歷在目,澄的眼淚就像灑在面前。雖然這個分析是略帶主觀,但卻不能不提。
至於那篇名為 LKF 的隨筆,最感動我的,反而是在我的思想上,感情上,和道德上不能容忍的那一段描述。關於這點,我就不再在這裡覆述了。請參看拙作 “離別與思念“。 所以,在分析上,困難的地方,往往是分析者對作者有著深厚,近乎主觀的情感。這使在觀察作品時很易流於主觀。不過,話得說回來,世上那有完全客觀的評論。
坦白說來,我不得不承認,能觸動我底心弦的,為我帶來震撼的,是在文章最後,描寫主人公的心裡歷程的那一段:
經過無聊的,算盡機心的譗訕之後,男子最後要求成為這晚的入幕之賓。然後,女主人公的思潮就開展如下:
(原文):
真的。這段描述道盡了今天香港女孩感情的世界和人生態度,同時也寫出了現代都市人的落寞和空虛。以前,很多歌詞都曾寫過,如城市足印,或昨夜渡輪上。
例如,城市足印 中描寫在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冷寞是這樣描繪的:
留心,街中每個人,彼此匆匆過,皺着眉心。
重疊的足印,細踏了千遍,多千遍,看來也不要緊。
留心,身邊每個人,冷冷的雙眼,是問何因?
人在匆匆裡,那曾知道,今天你我是遠還是近。
當然,用足印重疊,冷冰冰的雙眼在街上走過,理會無人,無人理會,來描述人際的疏離和冷寞,也有其張力。
而馮德基在 昨夜渡輪上 就會這樣寫:
莫問豪情似痴,酒醉後如同不知,
……..
渡輪上,懷念你說過身如戰士,
披戰衣,甦醒何妨重頭開始。
………
這裡的迫力,顯見於每天機械式的生活的不斷循環,人人都如戰士一般戰鬥。甚麼理想,夢想,在這種天天重覆的生活裡,其中的豪情早已煙消雲散。所以何妨一醉。可是,酒醉過後,醒來卻是逃不過,還是要再披戰衣,重奔戰場。雖不知其他人的夢想如何,至少我有同感。
騰折是永不息止。所以,這也是佳句。很貼似。
不過,澄對寂寞這感覺所用的喻體很有廿一世紀的時代感。是用數值。是計算,是指數,這很香港。撩動人心之處,就是從這裡出發。可是,真不希望澄也會是這樣心計。
老實說,雖有點害怕真有其事,但這段文字是可堪回味的。她是真摯的,是誠懇的,她是道盡現代人性的可悲可憐,雖然我仍然深信人性還有高貴的情操,真誠的一面。可是,我不得不承認,這種墮落的卑賤,仍充斥在香港這個物質至上,處處講求利益交換的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中。
好了。談了這麼多心聲,文章到此,也接近尾聲。
我不知道去衡量一個作品的好壞,用 ‘深情與摯誠’ 這個原則是否常常都那麼有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移情作用不單是創作者的獨享的專利,也是讀者或受者可以自由地感受到的。那即是身同感受嘛。當我們用真心去投入作品時,只要是好的作品,不造作,不過度誇張失實,不作無病呻吟,我們就可以發掘出作品的真摯感情出來。這有助於讓作品的誠懇牽引我們自身的真情,使我們更易於投進藝術作品裡的美學世界,領略美的箇中奧妙和真諦。
全文完
David Leung (theorydavid)
2013-07-27 (published)